会员服务 繁體中文 3G预览
采购论坛
首页 - 采购论坛 - 认证供应商推荐 - 求购信息 - 采购活动 - 采购知识 - 微信:采购助手 - 公告 - 产品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科技动态 » 正文

奏响转型升级的时代强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9-22  来源:苏州机电在线  浏览次数:4487
核心提示: 达尔文有句名言:“最后存活的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对环境的变化反应最快的。”
——来自苏州工业园区的调查报告

达尔文有句名言:“最后存活的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对环境的变化反应最快的。”

在历史机遇来临之际,能够快速反应,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或许是园区能够率先发展的真谛,也是园区得以保持领先的法宝。


作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苏州工业园区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激烈竞争中,如何发展创新型经济,争创新优势?如何在后危机时代抢占新一轮发展先机,赢得主动?

记者近日在园区的采访中,真切聆听到这里转型升级铿锵有力的脚步。苏州工业园区把自主创新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选择,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以转型升级引领“二次创业”,形成了创新型经济的先发先行优势,在加快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过程中,唱响了转型升级的主旋律。

 
加快转型升级 推进二次创业

苏州市委常委、园区工委书记马明龙告诉记者,正是一次“让人大吃一惊”的新排名让园区人对自身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最早,苏州工业园区是属于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序列的。到了2006年,新一届的园区中新协调理事会中方理事单位增加了科技部,园区由此进入国家高新区考评序列,成为全国唯一的“双面绣”开发区——既是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又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7年,园区拿到了在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考评成绩单:在全国50多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排名第二,在全国50多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名列第三。

手捧这张成绩单,园区领导喜忧参半,喜的是首次参加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便跻身前例,国家经开区的白马,成为国家高新区的黑马。忧的是今后再想晋级升位何其难?毕竟排在前两位的是北京的中关村和上海的张江,创新资源和实力不可同日而语。

可好景不长,2008年国家高新区调整评价指标体系,园区在全国高新区的综合排名有所下跌,这对园区上下震动极大。

马明龙说:“这给我们提了个醒,园区在发展创新型经济方面,在知识产权方面,在吸引人才方面,实际上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当国内其他地方普遍认同苏州工业园区取得的成绩时,园区人自己却开始认真分析与其他开发区存在的差距。

土地资源瓶颈的制约,使园区必须寻求新的出路。对此,园区领导有着清醒地认识,并把其称为是“资源瓶颈的倒逼机制”。

重视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是园区对经济发展模式重新审视反思后的一种意识觉醒,是园区保持率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抉择——不愿在“微笑曲线”中永远充当加工、制造、装配环节的角色,不愿在国际产业转移中被死死定位在附加值低的产业链低端,园区人的目光瞄向产业链上游的研发、设计、创意,瞄向了新兴产业,瞄向了领军人才…

“之所以要转,就是因为过去成功的路,现在我们不能再走下去了。”马明龙表达了对园区转型升级的看法。

达尔文有句名言:“最后存活的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对环境的变化反应最快的。”

园区人认为:这一轮科技创新,对所有人都是机遇。

在历史机遇来临之际,能够快速反应,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或许是园区能够率先发展的真谛,也是园区得以保持领先的法宝。

园区相继提出并实施了“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四大行动计划和领军人才创业工程。科技跨越计划重点在四个方面推进:科技创新投入大跨越、科技创新主体大跨越、科技创新人才大跨越、科技创新成果大跨越。

就创新资源而言,园区先天不足,无疑是属于后发优势区域。但在转型升级上,园区又属于较早觉醒、较早开展探索与实践的地区,有着先发优势。

当有专家学者开始把转型优化、发展创新型经济称为第三次机遇时,园区去年又适时提出了“3+5产业发展规划”,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素质和抵御风险能力。

转型、提升、优化、创新,这是园区近年发展的主旋律。

突出创新发展,聚焦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园区,这是园区一年来强调最多的主题。

2009年,园区转型升级硕果累累。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0亿元,增长15.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7.5亿元,增长13.1%;R& D投入占GDP比重达4.2%,已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新增国家级科技项目87项、省级科技项目85项;通过国家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经达185家,名列全省第一;专利申请增长41%,发明专利占比超过50%,在江苏省乃至全国名列前茅,园区成为全省首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园区”;园区在国家高新区的排名也较大幅度上升…

去年5月,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召集苏南地区主要负责人,在园区召开了转型升级座谈会,表扬了园区率先转型、率先升级的部分经验和做法。

如今,园区又提出了新的目标:加快发展创新经济,在新产业、新技术上求突破。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形成500万平方米创新创业载体、6—8个百亿级新兴产业,培育成功20家左右自主创新型领军企业、10家左右科技上市公司,加快打造创新型科技园区。

 
主导产业攀高端 新兴产业抓集群

如何在转型升级中抢占先机?园区提出在发展中促转型,以转型谋发展的思路,并于去年11月制定出台了3+5产业发展规划。 园区3+5的产业发展定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产物。

前者为主导产业,后者为新兴产业;前者主攻提升中国制造,后者主攻培育中国创造。

经过15年的建设开发,园区形成了以集成电路、光电显示为主的电子制造和以航空、汽车零部件为主的机械制造以及服务外包三大主导产业集群。

把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作为转型升级的首要目标,园区积极抢占产业制高点,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下大力气推动主导产业向高端攀升,加快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产业体系。

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是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董事长金志峰介绍说:在园区投产仅3年,企业就完成了由两亿元到12亿元的年产值飞跃。探求背后的奥秘,从传统制造向科技创新型转型,成为企业最关键的突破口。企业现有800多名员工,工程技术人员占了近一半。3年累积投入了200多项专利产品的开发……

新兴科技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增长、高效益、高附加值等特征,是下一轮世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后危机时代,谁占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话语权。

园区把新兴产业主攻的方向锁定在5个领域,聚焦生物医药、纳米光电新能源、融合通信、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动漫游戏和生态环保,致力于加快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规模的产业战略高地。

经过近年的精心培育,园区新兴产业集群效应显现。在新兴产业领域,共集聚了1000多家高科技企业,初步形成以生物纳米园、中科院纳米所为主要载体的生物医药、纳米光电产业集群,以国际科技园、创意产业园、大学科技园为主要载体的融合通信、软件及动漫游戏产业集群,以中新生态科技城为主要载体的生态环保产业集群。

占地86万平方米的生物纳米园,是园区培育生物医药和纳米产业的主要创新基地、江苏省首个生物医药领域的专业孵化器和国家纳米国际创新园的主要载体。

据总经理刘毓文介绍:“生物纳米园已打造了全方位的综合软、硬件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公共技术服务、产业促进服务、商业发展服务、政策申报服务、入驻及商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六大专业服务体系。截至2009年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服务次数达到6000余次。”

生物纳米园汇聚了各类高科技研发企业147家。园内企业累计获65项专利,各类高层次人才1000余人,其中博士占21%、硕士占46%。形成了生物医药、诊断技术和医疗器械、研发服务外包、纳米技术等产业集群。

刘毓文很有信心地说:“园内企业大都处于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转型期。去年园内还只有一家企业产值超过1000万元,而今年将有16家以上企业的产值超过1000万元,其中2家将超过5000万元。届时生物纳米园将真正实现‘孵化器+加速器’的功能,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用关键技术的突破,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大潮中,一大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在园区二次创业的“华丽转身”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融合通信领域,由国家“千人计划”获得者刘继明博士创办的网经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致力于融合通信一体化系统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服务。公司自主研发的4大系列12款融合通信网关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集成语音、数据、安全的一体化融合通信应用平台,使企业以低成本迅速运用融合通信,为国内外中小企业信息化创造了崭新的ICT应用平台。产品已成功入选中国电信集团、中国移动集团。

苏州华微特粉体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纳米技术领域的高科技企业,入驻生物纳米园刚刚一年。总经理胡?介绍说:纳米粉体材料具有广阔市场应用前景,对整个国民经济各个工业领域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目前,公司生产线正在紧张安装调试阶段,今年将实现30—50吨纳米氧化铝粉体产业化规模,下半年产品投放市场。产品经国家权威部门检测,各项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遥遥领先于国内同行。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科技经济制高点,不是独门独院的行动,而是一场轰轰烈烈波及全国乃至世界的竞赛,是一场时不我待、与时间赛跑的较量。

在园区,时时能感受到这种与周边你追我赶、如火如荼的激烈竞争气氛。

园区人的理念是:“区域发展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小进、慢进也是退;不率先则慢、不率先则退、不率先则危。”

从2007年起,园区给自己定了一个硬指标:每年科技招商500个科技项目。3年来,园区共引进了1600多个科技项目。这种大批量的引入,大范围的布点,多领域的植入,高密度的嫁接,高强度的扶持,高质量的服务,加之持之以恒的精心培育,形成了在各个领域攻关夺隘的科技创新联合舰队。

园区近年入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8个项目、获得省双创人才26个项目、获得姑苏领军人才42个项目,这些项目全部源自分布在各个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企业。

仅2009年,园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6家、总部型项目和研发机构35个、新兴产业项目300多个,一大批跨国公司在区内设立了研发中心。去年园区新兴产业产值超过300亿元,增速明显高于规模工业,成为带动经济企稳回升的重要力量。

谁能说,这些在今天看来担负“引领和支撑”作用的新兴产业,未来不会担当“主导和支柱”产业的角色?谁能说,这些大密度植入的科技项目未来不会催生新的产业?谁能说这些正在攻关夺隘的领军人才,未来不会走出叱咤风云的企业家?

园区的创新资源,已经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积累成势,蔚成星火燎原之态;园区的新兴产业正在不断上演着化蛹成蝶的精彩。

而新兴产业的崛起,将使园区经济发展又添新引擎,逐渐由过去外向型经济高地孤峰耸立,变成外向型与自主创新高地双峰并立的格局。

可以用一位伟人富有激情的语言来形容园区今天的新兴产业:“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创新环境全面优化 创新体系活力四溢

现在的区域竞争,早已不是单一倚重比拼政策谁更优惠的时代。比拼的是创新整体的综合环境,比拼的是大的环境体系,比拼的是服务质量。包括对创新创业的政策扶持环境、载体建设环境、平台支撑环境、投融资保障环境、人才培育环境、配套服务环境等等。

园区之优,恰恰优在综合环境上,优在创新体系建设的完备上,优在服务功能的健全和配套上。

6年前,在许多地方还摆脱不了“规模冲动”和“速度情节”思维惯性的时候,园区却投入巨资,专心打造着一颗看似不能立刻产生什么效益的“闲子”——高等教育区。

几年之后回过头来再看,当初布下的“闲子”大放异彩!园区富有远见地为自己构筑了人才高地,而且高地的“海拔”逐年跃升。

如今,当年的高教区已“转型”为园区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并被命名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这里也不仅仅是人才的高地,而是汇集各种创新资源的高地。

科教创新区先后引进了中科大、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大、西交利物浦大学等10多所海内外高校、研究院,在校生规模达4万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占比超过20%;相继建立了5所大学科技园;入驻区内的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去年通过国家验收;区内的生物纳米园、创意产业园云集了各类创新型企业超600家,研发机构近100家,校企合作项目超过100个…

面积达20平方公里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成为产学研各要素高度集聚的区域,园区正在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加快推进这一创新高地的建设。

近年园区载体和平台建设日趋完善。先后建设了国际科技园、中新生态科技城等创新载体约300万平方米,建成了IC设计、软件评测、生物医药、动漫影视等2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了美国冷泉港会议亚洲分会等10余个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

规划面积114万平方米的国际科技园,总投资逾40亿元,是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中国欧美软件出口工程基地,目前已入驻380多家企业,高科技人才2万多名,集聚了苏州地区60%的软件开发企业、80%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江苏省70%的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企业。

园区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优化配置公共资源,营造了科技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先后制定出台了涵盖产业促进、人才服务、技术研发、科技服务、知识产权五大板块的政策性文件30多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

园区建立了创投、担保、统贷等投融资体系。以创投集团为龙头,园区沙湖创投中心聚集了各类创投机构85家,管理和募集资金规模超过180亿元。截至2009年底,苏州创投集团旗下各投资平台共投资项目188个,投资金额超过37亿元。

同时,园区运用贴息、担保、风险补偿等财政手段引导资源向科技型企业流动,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统贷平台,成立了每年1亿元的“风险创投跟进投资与风险补贴基金”,设立了2亿元的再担保基金。担保平台累计为151家企业提供担保金额20.53亿元;统贷平台累计对94家企业提供贷款金额1.27亿元。

园区已成为江苏省内创投资本集聚度最高的区域,形成了集创业投资、产业投资、融资担保为一体的自主创新多元投入体系。

只有占领人才高地,才有条件、有底气构筑产业高地。

园区以人才高地建设支持产业高地建设,加快集聚创新型人才。现已拥有大专以上人才达15.5万,人才总量在全国开发区中排名第一。目前,全区每年新增各类人才超过1万名,拥有国家“千人计划”3人、江苏“双创人才”25人、“姑苏领军人才”42人,累计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超过1万名。园区被授予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自2007年起,园区实施了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吸引了大批海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聚集园区。项目评审专家组由院士、国家领域专家、国家相关领域部委主管处长、产业及创投专家组成。三届领军人才工程共评审出各类领军人才项目101个,每个项目均可获得80—100万元的启动资金、150—500万元的风险投资、150万元跟进投资,100万元项目贷款及贷款担保、购房补贴、办公用房及住房免租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对此的评价是:园区启动实施领军人才创业工程以来,出台政策之优、扶持力度之大,使园区成为全国对科技创新人才扶持力度最大的区域之一。

随着园区领军品牌效应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创业团队都将园区作为创业首选地,园区领军人才称号不仅成为了优秀创业团队的代名词,也成为上级计划、各类风投机构挑选项目的重要依据。

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使许多入驻园区的领军人才感慨万分:园区已经越来越像美国硅谷了,非常有利于创新型企业健康良好成长。

如果是仅仅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还不足以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

安居才能乐业。园区之优,更优在人居环境上。

与一些“白天机器轰鸣、夜晚漆黑一片”的工业开发区不同,园区不仅仅是工业区,更是一个放大了的园林,是适合人居的新天堂。来到这里的创业者,总会由衷地对园区发出不是园林胜似园林的赞叹。

华灯初放之时,如果漫步金鸡湖边,就会有恍若置身人间天堂之感。沿湖周边,高楼林立,万家灯火;科文中心霓虹变幻、五彩缤纷;李公堤长龙卧波、五光十色;摩天轮金轮高耸、辉映八方……面对如此美景,会让人发出“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的惊叹。

园区把苏州古典园林元素与“洋苏州”现代气息完美融合,既婉约柔美、精致典雅,又璀璨华丽、新潮时尚;在这里,传统与现代、古韵与今风、东方与西方和谐地融为一体。

因此,园区也彻底颠覆了许多人对苏州固有的概念和印象。过去人们说:来苏州不到虎丘,就不算真正到过苏州;现在人们说:到苏州不来园区,就不能完全读懂苏州。

今天的园区,无疑是创新创业者施展才能的舞台,实现梦想的乐园。

今天的园区,正在全力打造转型发展的先行区、高端产业的样板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城区。

如果说,园区的科技创新此前还主要着力于营造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积蓄创新能量阶段,那么,随着创新高地日益隆起,这种创新能量已开始逐渐释放。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种久积成势的创新能量必将迎来全面喷发期。届时,园区的转型升级将会谱写更为精彩的篇章。

《科技日报》2010年3月10日
记者 刘锋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